慢性胃炎是脾胃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萎缩性胃炎(CAG)是难治病,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因此,及早识别和防治CAG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80年代初,学科创始人张泽生教授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的证治规律,提出该病以“中虚气滞”多见,研制“胃炎灵”作为主要药物进行治疗。其后,在徐景藩、单兆伟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断总结本病的证治规律,提出气虚血瘀热郁是导致胃黏膜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多步骤转化的主要环节,确立了益气活血清热为本病的主要治法,于90年代初研制胃舒胶囊,临床及病理疗效确切。在90年代后期,经过进一步优化调整,研制了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药物仁术健胃颗粒。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仁术健胃颗粒有抗突变、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清末御医曹沧州传人曹鸣高教授尽得家传,擅治脾胃病,着重提出脾胃为人体血、气、精、神的生化之源,临证重视脾胃升降功能和药物配伍。尤其总结提炼萎缩性胃炎“阴液枯槁、气虚阳弱、络损血瘀”的病理特点,治疗以“酸甘濡润、滋养胃体”为主、亦需注意“温振脾阳、活血通脉、软坚散结”等方法运用。其学术思想为萎缩性胃炎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至今仍在指导我院脾胃病临床科研工作。
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徐景藩教授,擅长治疗脾胃疑难病症,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和辨证方法。提出胃体失于濡润是萎缩性胃炎形成的关键,胃用不足是萎缩性胃炎的结果,从胃腑体用失常进一步阐明了萎缩性胃炎的证治规律,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徐老通过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在全国最早提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按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三型论治的观点,执简驭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通过深化益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和胃癌的的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益气活血法作用的分子靶点与COX-2的有关的观点,并在研究中得到证实。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开展本病辨证论治规范化研究,运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方法开展益气活血清热法逆转胃癌前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开展CDH1基因及微卫星不稳定与该方法疗效相关性研究,通过配伍滋肾养胃,改善胃体失润,提高益气活血清热法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疗效;探索中西药联用的方法与药物提高西药抗HP治疗耐药患者的根除效果;开展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研究,观察益气活血、护膜生肌对隆起糜烂的治疗效果。围绕COX-2的上游和下游信号调控通路,如PPAR-γ、NF-κB 、VEGF、MMPS等指标,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解析益气活血法逆转癌前期病变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份,在作用靶点的阐明和中药新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