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方略巧化“苦”夏
发布日期:2014-06-04 15:28:22
作者:冯瑶 胡德媛
访问次数:5933
夏季,总是离不开闷热的天气、密集的汗水、烦躁的心情、不振的食欲有关。尤其是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很多人都会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身体乏力的现象,这在中医上称之为“苦夏”。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体的某些特点,调理得当,不仅能安度盛夏,还能补益身心。江苏省中医院作为全国领先的中医院,从中医角度,给广大市民,提出夏季饮食养生的方略,帮助市民巧化“苦”夏。夏季“火”旺,多吃“苦”
夏季酷热潮湿,人经常会感觉到“心火”旺盛、烦躁不安、疲劳乏力。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功能和自然界的五行及四季消长的变化相对应,其中,夏季属五行中的“火”,对应五脏中的“心”。如果心燥,就会容易引起内热而生火毒,出现“上火”的症状。因此,中医建议夏季多食用“苦”食以达到清热祛暑目的。这在中医典籍中也是可以考证的,如《黄帝内经》记载:“夏三月,苦入心”,“心恶热”;《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所谓“苦”食是指口味略微甘苦的食物。“苦”食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及维生素、矿物质和丰富的蛋白质及大量维生素C。中医认为夏日吃“苦”,盛似进补。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苦味可通过刺激舌头上的味蕾,增进唾液分泌,刺激胃液和胆汁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夏季温度高、湿气重,适当吃些苦味食品,可以清泄暑热,排除湿气,还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哪些“苦”味食物是夏季清热祛暑的首选呢?
夏季“苦”食,首推苦瓜,它不仅可以清暑祛热、排湿解毒,还可以很好的预防中暑。其次丝瓜、莴笋、芹菜、百合、绿豆 等都有润肺清火、清热解毒、消暑除烦的功效,应该多食用。但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要依据个人体质,一次食用不宜过量,过苦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败胃等不适反应。
夏季忌油腻,宜“清补”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常使人茶饭不思,食欲减退,即使是平常特别爱吃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很多年轻人一日三餐,不吃主食,只吃一点水果,时间久了,人是越来越“苗条”但精神气儿也跟着跑了,不但整日无精打采,还很容易肠胃不适。
中医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会食欲减退,茶饭不思,根源在于人体肠胃功能降低。夏天,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出汗变多,出汗不仅会使体内的水分、氯化钠和水溶性维生素流失不少,还会导致胃液酸度降低,胃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同时人体为了散热,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而胃肠道供血减少。这些改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紊乱,如若饮食不当,还可能会诱发其他一些胃肠道疾患。因此中医建议,夏季饮食要忌油腻,多吃一些清补的食物,一方面不增添胃肠的消化负担,另一方面也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
至于清补的食物,很多人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清补”就是吃素。其实“清补”是指不宜多吃油腻、烧烤、油炸等食物而不是一味清淡,还要注意补养。如果一味的只吃素食,比如以水果、蔬菜代替主食,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摄入量就会不足,势必会消弱机体的抵抗力,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夏季除了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之外,一些具有清补作用的荤食也应该多食用。比如鸭肉、鱼肉、鸽肉等肉类,不过在烹调方式上应以炒、蒸、煮、炖、烩为主,不可烹饪的过于油腻。
切忌贪“凉”,多食“生冷”食物
炎炎夏日,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暑气逼人,很多人为了快速降温、解渴,对生冷食品和冰饮爱不释手。殊不知,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极为不利,贪图一时痛快,过食生冷食物,不仅难以起到防暑降温的目的,还会导致急性肠胃炎等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夏季,一方面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在饮食方面,过多食用生冷食物,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腹痛、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远则秋季生病报复。中医典籍《摄养枕中方》中也有记载:“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另一方面人体出汗较多,冰镇饮料、食物只能带来短暂的舒适感,过量食用会导致毛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口渴出汗现象会更加严重。
因此中医从养生角度提出三点建议:其一,夏季饮食不可“贪凉”,一定要适可而止,管住自己的嘴巴,尤其是老人、婴幼儿肠胃比较脆弱,更要忌食、少食冷饮。其二,剧烈运动之后不宜吃大量冷饮。人体剧烈运动之后,不仅体温升高,大量排汗而且身体内部的血管也会舒张扩大,这个时候如果吃大量生冷食物,胃肠受到冰冷刺激,就会血管口缩小,阻碍消化和吸收,肠道细菌增多,就会腹痛、腹泻。其三,夏季降温、解渴最好饮用凉白开、矿泉水、绿豆汤、菊花茶等凉茶饮品。
多吃“苦”,宜清补,忌贪“凉”,这是中医夏季饮食养生的三大方略。善于把从古流传至今的中医养生精华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适应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一定能帮助广大市民,安度盛夏,再也不谈“夏”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