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
发布日期:2012-12-13 21:23:35
作者:
访问次数:5358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国外对厌食症的研究多集中于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指由于神经精神因素造成的摄食障碍,常见于青春期女孩,与我国以饮食喂养不当为主产生的小儿厌食症有着显著的区别。西医学对厌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喂养措施,补充其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如锌元素、铁元素、维生素、消化酶等。这些药物通常对因相关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者有效,而对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体内代谢失常等引起者则无效,同时,其中一些药物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汪受传认为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喂养不当、平素饮食不节以及长期偏食,也有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病后失调等因素,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本病。病机概括为脾运失健,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胡天成认为本病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后天喂养不当、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或误用苦寒、温燥太过损伤脾胃或病后失调,元气大伤等密切相关。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由素体脾胃虚弱,喂养失宜或病后脾胃元气未复而致;实证为过食生冷瓜果损伤脾阳或湿邪外侵,内舍于脾,脾为湿困,郁而化热,湿热滞留中焦而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厌食。概括为胃阴不足、脾胃气虚及中焦湿热三型。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根据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于1979年提出了“脾健贵在运不在补”的学说,在国内最早提出了“脾健贵在运”的儿科治法学理论,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广泛引用。儿科运脾疗法以恢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为宗旨,以苍术为运脾主药,配伍其他运脾及补脾、平肝、清肠、养血等药物组合成方,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病,临床应用20多年,治疗患儿数万名,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根据厌食症病机以脾胃失调、运化失健为主的特点,提出以运脾法治疗。设计制作了以苍术为主药的复方制剂调脾合剂(苍术、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获医院制剂批准文号“宁卫制(1996)第009号”。进一步改进剂型,采用超细粉碎等先进工艺,研制了儿宝颗粒。
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常州市中医院、徐州市中医院三所医院观察488例厌食症患儿,脾运失健证178例用儿宝颗粒治疗,脾气不足证174例用补运兼施的健儿糖浆(党参、茯苓、陈皮、神曲)治疗,对照组136例用浓复合维生素B液治疗。证实了儿宝颗粒能促进患儿食欲增加、体重增长,并能改善全身症状,显效率49.4%,总有效率91.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观察未发现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