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领域,专科中医药特色明显,抗血小板的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活血化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基本治疗法则,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些疗效。我们拟定抗栓I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收到满意疗效。入选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型)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阿斯匹林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阿斯匹林,治疗组(抗栓I号组)以常规治疗方法加用抗栓Ⅰ号,不用阿斯匹林。观察临床症状、P选择素、D二聚体的变化,并与治疗前对比。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抗栓Ⅰ号组为84%,阿斯匹林组64%,P<0.05。P选择素和D二聚体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结论:抗栓Ⅰ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抗血小板活化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专科在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成果,提出了瘀热致病的内伤因素,特别是瘀热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机制之一,这一理论得到了临床和实验方面的有力证据。在此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拟定了具有养阴清热、活血解毒作用的中药复方芦黄颗粒。实验证实:芦黄颗粒可通过调脂、升高NO、降低血清CRP、抗炎作用等发挥其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这一研究为江苏省中医药局立项课题。临床观察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阴虚瘀热内蕴证患者46例,其中双盲随机对照观察17对。结果表明,芦黄颗粒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效果,总有效率94.12%,芦黄颗粒并可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斑块面积,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位以心为主,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则是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标实则为血瘀、痰阻、气滞、寒凝,痹遏胸阳,阻滞心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先虚后实者,也有因实致虚者,但临床表现多是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然其基本病机是气虚阴伤、痰瘀互阻,专科制剂“冠心平”正是在此认识相同基础上,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探索总结出的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平方源自古方化裁和经验积累。方中黄精补中益气,润心肺,补肝明目,补益精气,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是为君药,有治病求本之意;当归养血活血,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三七活血化瘀通脉,共为臣药;其中黄精和当归源自《兰室秘藏》的当归补血汤,只是以与黄芪相似补气等作用的黄精换之,师其意而改其药,如此不仅保有原方的补气本意,又增养阴作用,更适合于冠心病的病机特点;瓜蒌皮宽胸化痰开痹散结,是为佐药;甘松理气止痛,与三七同入心经,可治“卒心腹痛满”,是为使药。臣佐使药中,除当归兼有补阴滋阴一面而助黄精扶正外,余皆为冠心病的标实——瘀血、痰凝、气滞而设,因三者中以瘀血为重,故尔用药颇重。综观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补而不滞,攻而不亏,且有侧重;归经以心为主,涉及脾、肝和肾;全方选药性味平和,不温不燥、不偏寒凉,相互配合,甚切冠心病病机之要害。我们通过观察“冠心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前后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 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等疗效指标的变化,评估“益气滋阴活血化痰”法对冠脉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共选择2001年~2002年间入选住院和门诊患者5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和心悸症状,心电图提示ST段水平下移0.05mv或T波倒置,全部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3.33%,心电图总有效率46.67%。
冠心病疾病谱中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相对更差,近期发生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已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但PCI术后再狭窄及术后短期内急性血栓形成相关的急性心脏事件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发病机理(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和药理实验,结合文献报道,专科提出养阴清热活血法预防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再狭窄。结果证实:能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及PCI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率达92%,且能有效地预防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