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
发布日期:2013-01-05 13:12:35
作者:
访问次数:485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在全民缺钙的理念的宣传下,要求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的病人越来越多,下面介绍一下治疗骨质疏松的几种常见药物。 1 基本补充剂
1.1 钙剂:
每日推荐剂量: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为每日1000mg,如饮食中的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
常用钙剂的分类:(1)无机钙,主要是碳酸钙类;(2)有机钙,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L-苏糖酸钙,醋酸钙等;(3)天然来源的生物钙,如牡蛎壳,扇贝壳,珍珠钙,骨泥,这些原料经粉碎加工或煅烧后,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或氧化钙以及磷酸钙等。
常用钙剂的比较:(1)钙剂中元素钙的含量:有机钙中钙的含量低于无机钙类,葡萄糖酸钙含钙仅9%,乳酸钙13%,而碳酸钙含钙40%。(2)吸收利用:无机钙、有机钙及天然来源生物钙的吸收利用比较相近,总的来说有机形式的钙比无机钙的吸收稍好一些。对于胃酸分泌正常或较多的人推荐服用碳酸钙,而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较少的人可以服用有机钙类,如柠檬酸钙等。
钙剂的服用方法:钙剂的补充可分早晚二次,或早中晚三次,一次补充量不大于500mg钙,否则机体吸收不好,造成浪费。一般可在进食时补充。晚上睡觉前服用可防止夜间血钙浓度下降引起的抽筋和钙从骨中动员,而且对于睡眠质量的保证也有较好的效果。
减少钙剂吸收的食物:补铁剂、含磷的可乐饮料、酒精以及富含植酸盐的食物(如麦麸等)、蛋白质摄入过高,牛奶。
促进钙剂吸收的食物:食用面包,馒头等发酵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
1.2 维生素D:
作用: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维生素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钙尔奇D)。
推荐剂量:成年人每日200IU(5ug),老年人每日400-800IU(10-20ug)。
注意事项:临床应用时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1.3 活性维生素D:
作用: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并抑制骨吸收。
代表药物: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
药物特点:老年人更适宜选用活性维生素D,它包括1α-羟维生素D(α-骨化醇)和1,25-双羟维生素D3(骨化三醇)两种,前者在肝功能正常时才有效,而后者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注意事项:临床应用时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2 药物治疗
2.1 双磷酸盐类: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代表药物:阿仑磷酸钠
药物特点:服药期间需补充钙剂。药物过量可能会导致低钙血,低磷血症和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如果药物过量不应诱导呕吐,患者应保持直立姿势给予牛奶或抗酸剂。
药物服用方法:清晨用温开水200ml送服,不得咀嚼或吮吸本药,服药后至少30分钟再吃食物,避免躺卧。
2.2 降钙素类: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可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代表药物:鲑鱼降钙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
药物特点:降钙素类药物的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骼变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痛均有效,因而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
2.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代表药物:雷诺昔芬,
药物特点:该药只用于女性患者,是选择性的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对乳房和子宫内膜无不良影响,另外对血脂有调节作用。
2.4 雌激素类: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代表药物:戊酸雌二醇
药物特点:只能用于女性患者。非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长期应用有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风险。
注意事项:基于对激素补充治疗的利与弊,建议遵循7个原则:
(1)适应症:有绝经期症状(潮热、出汗等)、骨质疏松和(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妇女,尤其提倡绝经早期开始用,这样收益更大,风险更小。
(2)禁忌症: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泌乳素瘤者慎用。
(3)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如复方制剂:克龄蒙),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
(4)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制剂选择及治疗期限应根据患者情况作个体化调整。
(5)各药物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
(6)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针对乳腺和子宫的监测)。
(7)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每年进行利弊评估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2.5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促进骨形成。代表药物:甲状旁腺激素(PTH)。
药物特点: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一般剂量是20ug/d,肌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