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遇的大雪席卷南京,随之而来的气温骤降、冰冻湿滑,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跌倒摔伤明显增多,流感也没“消停”,各大医院急诊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就诊高峰。在暴雪中,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上演,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这里充满了感人的温暖。
为了不耽误工作,大雪天硬是走了3小时
1月25日,连续下了一夜的暴雪严重影响了人们出行。家住江北的急诊科主任医师余衍亮更是忧心忡忡,一大早他就离开家准备到医院接班,因为他知道,天冷加之这种极寒天气,急诊病人几乎每天爆满,重病人较多,值夜班的同事几乎每晚每个人都要看100多个病人,几乎一夜未眠。年轻医生蔡蕊,一家人全都病倒了,父母、妻子、孩子全部腹泻,他本人也未能幸免,为了不影响工作,一天假也没请过,即使自己要输液也是趁着中午休息时进行。十二月下旬开始,病人爆发式增长,工作量几乎超过平时的三倍。
科主任芮庆林更是急诊、病房、门诊连轴转,还亲自参加急诊值班。还有年近七旬的张南军主任医师,下了夜班为了不影响晚上值班,白天就在值班室凑合休息一下;藕二祥副主任医师连续高烧也不休息,就是看上去娇弱的王一如医生,也巾帼不让须眉,急诊就她值的夜班最多…
都说团队的力量最强大,余主任深有体会:多少个日日夜夜急诊护士姐妹与医生共同携手抢救病人,应对突发事件。两场大雪加上流感侵袭,输液室里满满当当,每天的输液人数超过500人次。经常是11点抢救室护士下班,凌晨又把她们从值班室喊起来;护士长胡书凤亲自顶班,护士张晓霞自己在抢救室忙着抢救病人,自己2岁的孩子因肺炎在旁边输液室挂水也无暇顾及……
想到同事们为了不影响工作加班加点,不辞辛苦,50多岁的余主任在地铁因暴雪出现故障,公交几乎瘫痪的情况下,硬是冒着暴雪,深一脚浅一脚,用3个小时时间赶到医院,等他穿上工作服时头发已经湿透贴在脸上了。
一天为18个骨折患者复位,晚上回家毛巾都拧不起来
暴雪、天寒地冻,除了急诊内科重病人增多,摔伤、骨折等病人更是“井喷”。由于路面结冰湿滑,很容易摔倒,不少人在摔倒后,都会下意识用手部支撑,手腕骨折、上肢骨折的患者尤其多。“80后”年轻医生张超在急诊骨科一个月了,两场大雪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摔伤的病人送来,他天天忙得停不下来。省中医院骨科中西医结合方面有特色优势显著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许多病人摔伤后舍近求远也要到省中医院。
上肢骨折,由于不是负重关节,大多数选择手法复位。正骨手法复位看起来简单,其实有一定的技巧,这是考量一个骨科医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一般来说技术娴熟的医生手摸心会,要把人体上肢关节三维立体图像记在脑子里,再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进行正骨。不仅如此,由于正骨较为疼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挣扎,医生个个要有力气,才能完成复位,之后再用石膏固定,全过程不到15分钟。上周六张超值班,摔伤的病人一个接一个被送来,从上午接班到下午,一天完成了18个复位,打了25个石膏,等下班回家后,双手发抖,晚上洗脸时连毛巾都拧不起来了。
累得声音嘶哑讲不出话,依然坚持门诊
“昨晚不忙,就看了100多名患者,还睡了两个小时,是最近以来最为轻松的急诊夜班了。”说话的是急诊儿科副主任医师杨江。在他看来,经历了流感期间连轴转的考验,这点工作强度已经不算什么了。
去年12月的一波流感病毒,让大人和娃娃们猝不及防,儿科门急诊量居高不下,南京各大医院儿科都人满为患。每天都有超过几百号患儿等待就诊,一个晚班最多的时候一个医生看了220多号患儿。
面对持久的儿童就诊高峰,科室启动了应急预案。全体儿科医生加班加点,保证日常门诊、病区需求。“急诊儿科有个特点,流感发烧多发生在晚上,所以晚间病人尤其多。为了加强夜间急诊的应急处理力量,从下午5点到晚上10点的就诊高峰,增派一名医生参加值班。”
儿科主任袁斌到现在声音还是嘶哑,他既要满足大批慕名找他就诊的患儿门诊需求,还要对病区日益增多住院重症患儿的查房,丝毫不能松懈的医疗质量管理,还要抽出大量的精力组织医生全力应对流感对急诊儿科的压力。医生们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曹建梅和吴艳明都是资历很高的主任医师,年近五旬,依然坚持和年轻医生一样值夜班。不少医生因过度劳累、频繁接触病菌,自身体质也明显下降,声音嘶哑话都讲不出来。即使这样,没有一个人休息,自行服用了些中成药,稍有缓解,但仍然坚持门诊。
暴雪肆虐,医院南北两院路面积雪严重。为了不影响患者来院就诊,不影响南北两院转运病人,不影响医护人员工作,保卫处、总务处等部门组织医警、医管家以及相关人员连夜清扫积雪,铲除路面,防止南北两院路面结冰。还有许许多多医护感人的故事……
虽然天公无情,然而在冰雪寒冷的天气里,省中医院却处处温暖,每一个瞬间都凝聚了医护人员满满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