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介绍 - 健康知识 - 江苏省中医院
  • 医院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概要
    • 党建文化>>
      • 医院文化
    • 医院领导
    • 组织结构
    • 院史沿革
    • 院务公开>>
      • 医院资质
      • 规章制度
      • 行风建设
      • 预决算公开
    • 美丽省中
    • 老年文化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习近平论中医
    • 紫东院区建设
    • 活动公告
    • 杏苑报
    • 媒体报道
    • 内部公告
  • 就诊指南
    • 科室专家>>
      • 内科
      • 外科
      • 名医堂
      • 医技
      • 妇儿
      • 针推
      • 多学科联合门诊
    • 门诊排班表>>
      • 专家一周排班表
      • 专病门诊排班表
      • 2017年膏方专家排班表
    • 服务流程>>
      • 门诊就诊流程
      • 急诊就诊流程
      • 住院指南
      • 体检指南
      • 医疗纠纷处理流程
    • 一站式服务
    • 医院导航
  • 名医堂
    • 综合介绍
    • 大医风范
    • 名医名片
    • 高级专家
  • 省中特色
    • 优势病种
    • 特色诊疗
    • 诊疗中心
    • 特色制剂
    • 省中膏方
    • 冬病夏治
  • 重点专科
    • 国家级重点
    • 省级重点
  • 教育教学
    • 新闻资讯>>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处室管理 >>
      • 机构设置
      • 工作职责
      • 公开目录
      • 规章制度
      • 计划总结
      • 发展规划
      • 数据统计
    • 继续教育>>
      • 项目管理
      • 远程教育
      • 论文论著
      • 基础管理
      • 量化考核
      • 其他专题
    • 人才培养>>
      • 国家“师承”工作管理
      • 国家“优才”工作管理
      • 江苏省“师承”工作管理
      • 江苏省“优才”工作管理
      • 江苏省青苗培养工程管理
      • 院“师带徒”学习班管理
      • 院“西学中”学习班管理
      • 院“周仲英师承”学习班管理
      • 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
    • 进修管理>>
      • 全院外出进修管理
      • 全院外来进修管理
      • 外来进修网上报名入口
    • 学术活动>>
      • 全院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专科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科普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外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 全院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管理
      • 全院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培训管理
      • 全院放射和辐射上岗培训管理
      • 全院参加市医学会经常性学术活动管理
      • 全院参加市医学会刊授继续教育管理
    • 教学管理>>
      • 非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
      • 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
    • 名医工作室>>
      • 国医大师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江苏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流派工作室>>
      •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江苏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学会管理>>
      • 全院中医学会系统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全院西医学会系统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全院管理学会系统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医院推荐优秀人才和先进集体管理(国家级、省级、市级)
    • 对外交流
    • 图书馆管理>>
      • 通知公告
      • 文献资料查询
    • 基地管理>>
      • 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基地
      • 国家城市社区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 国家农村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 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 国家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 国家(江苏省)中医临床进修基地
      • 江苏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江苏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基地
      • 江苏省中医药继续教育政策研究室
  • 科研管理
    • 科技处
    • 临床研究院>>
      • 部门职责
      • 简介
      • 动态
    • GCP中心>>
      • GCP中心简介
      • 办事流程
      • 临床药理实验室
      • 临床专业科室
      • 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室
      • 工作动态
    • 伦理审查平台>>
      • 伦理审查体系
      • 伦理委员会
      • 研究利益冲突管理委员会
      • 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委员会
      • 受试者之家
      • 工作动态
    • 学科办>>
      • 优势学科
      • 重点学科
      • 学科动态
    • 中心实验室
  • 健康宣教
    • 医患交流
    • 病友之声
    • 健康知识
    • 老年养生
    • 杏林论坛
    • 药学服务>>
      • 药学信息
      • 合理用药
      • 药品不良反应
      • 神农识草
    • 公益活动
    • 公告
    • 报告厅(beta)
    • 省中TV
  • 党建平台
    • 党建动态>>
      • 最新动态
      • 基层党建
      • 活动信息
    • 党史学习教育>>
      • 主题活动
      • 支部共建
      • 学习感悟
    • 党务公开
    • 党风廉政
    • 党员管理
    • 总支之窗>>
      • 内科总支
      • 外科总支
      • 门诊总支
      • 药学总支
      • 机关总支
      • 综合保障总支
      • 离退休总支
    • 网上党校
    • 文明创建
    • 统战工作
    • 职工之家
    • 青年园地
徐景藩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介绍
发布日期:2013-04-07 16:24:42    作者:陆为民    访问次数:9822

虽说是专业文章,对病人应该会有些帮助,特别是心理调摄、保养方面的内容。当然,真正的治疗还要请医生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

徐景藩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陆为民 徐丹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徐景藩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建设项目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NoBE2009614-1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NoLZ0904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 “胃脘痛”、“胃痞”、“痞满”、泛酸、“嘈杂”、“嗳气”等范畴。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脾胃病证治研究,对CAG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兹就其三型论治经验,简介如下,供参考。

1 三型论治,执简驭繁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型论治,目前一般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年制定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但其分型论治,证型较多,甚为复杂,临床不易掌握。徐老认为CAG的主要证型有三,即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这三个证型与患者的体质状况密切相关,在CAG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一直存在,不易改变,所以,即使在疾病的稳定期,也应按此辨证服药,可望取得逆转之疗效。

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

临床以胃脘痞胀不适,嘈杂,甚则隐痛,均于空腹时占多,如夜间、黎明、进食之前,舌质偏淡为主要表现。自拟调中理气汤治之,常用炒党参(或太子参)1015g,炒白术10g,黄芪1020g,炒山药1020g,云茯苓1520g,炙鸡金10g,三棱10g,当归10g,炙甘草35g,炒陈皮510g,煨木香10g,红枣5枚等。如兼有畏寒怕冷、舌淡白、脉沉细等阳虚证,酌加干姜、桂枝 (或肉桂)、草豆蔻等温脾暖胃;兼腹部坠胀,小溲频而色清,便后脱肛等脾气下陷者,配用炙升麻、柴胡、荷叶等升提举陷。

2)肝胃不和证

临床以胃脘痞胀(或兼隐痛)及胁或及背,食后尤甚,嗳气多,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见舌有紫点为主要表现。自拟疏肝和胃汤治之,常用炙柴胡510g(或苏梗10g),炒白芍102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橘皮络各6g,制香附10g,广郁金10g,茜草10g,红花6g,炙鸡金510g,甘草35g等。如胃气上逆,嗳逆泛恶,酌加法半夏、公丁香、柿蒂、煅赭石、刀豆壳等和胃降逆;若兼咽中不适、胸膺隐痛,可配加木蝴蝶、八月札;情志不畅显著,加合欢花、香附;脘痛、胁痛较著,加延胡索、川楝子;气滞久而化热,胃脘有灼热感、嘈热、口干、泛酸,舌质微红者,可酌加丹皮、山栀、象贝母、黄芩、蒲公英、左金丸等清泄肝胃郁热。

3)胃阴不足证

临床以舌质红,口干,饮食少,脉小数,胃脘痞胀不适,甚者可兼有嘈热之感为特征。自拟养胃理气汤治之,常用北沙参10g,麦冬10g,石斛(金石斛、川石斛或枫石斛)10g,川百合20g,玉竹10g,炙乌梅10g,生地10g,山药15g,绿萼梅6g,佛手片10g,佛手花6g,木蝴蝶5g,紫丹参1015g,青木香10g,丹皮10g等。脘痛较著者,酌加绿萼梅、佛手片、青木香等;阴虚郁热较著者,酌加蒲公英、石见穿、黄芩、知母、山栀等;大便干结者,酌加瓜蒌、麻子仁等。

在以上方药中均可结合辨病,胃粘膜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可参用石见穿、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薏苡仁、蚤休等等,一般选其2种,必要时3种。

  2 把握兼证,灵活变通

CAG病程迁延,反复不愈,由于饮食、情绪、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兼夹湿阻、食滞、寒邪、郁热、瘀血等。徐老认为,胃寒多见于中虚证,郁热可见于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证。食滞在患者的病程中一般短时出现,经治疗并注意饮食后,症状即可缓解。惟有血瘀证和湿阻证二者,既可见于各主要证型患者,而且持续存在的时间也长,因此,这二者是主要的兼证。

1)湿阻

症见胃脘痞胀,甚则隐痛,食欲不振,口粘或甜,不欲饮食,身体困倦。舌苔白腻,脉细、濡。治法兼以芳香化湿。常用药如藿香510g,佩兰10g,炒陈皮510g,配入处方中。如白苔厚腻,胸闷,腹胀,加苦温化湿如炒苍术10g,厚朴10g等。胸痹脘痞不畅,加砂仁23g,蔻仁23g,炒薤白510g。口渗清涎,可加益智仁;脘胀便溏,配加炒白术、茯苓、炒薏仁、焦建曲等;舌苔白滑不易化,不欲饮水者,短期加入草豆蔻,舌苔腻色已化,湿浊渐祛,即撤去化湿药;胃阴不足而夹湿,舌红苔腻,病机矛盾较著,宜加芦根、薏苡仁、橘皮、冬瓜子等,酌用藿香、厚朴。若患者舌苔厚腻,久治不化,此类证候,预后堪虑,应随证细心辨证调治,并及时复查胃镜,慎防癌变。

2)血瘀

症见胃脘痛经久时发,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舌质紫色(点状或成片)、舌下膜络明显紫色,或有黑粪史。治法兼以化瘀通络。常用药如当归10g,赤芍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另吞服参三七粉12g。并可据证选配莪术、蒲黄、九香虫等,酌加香附、枳壳等行气药物,旨在气行则血畅。凡中虚气滞证而兼血瘀证者,参用健脾益气方药。若原属胃阴不足证,兼见血瘀征象,为防其里热损络,可加丹皮、制大黄、地榆等。此外,徐老强调,若患者舌质紫暗,舌苔苍老厚腻,更应重视胃镜的复查。

3)胃寒

多见于中虚气滞证的病程中,症见胃中冷痛,痛势较重,喜热喜暖明显,舌薄白。治兼温中暖胃。常用药如高良姜510g,香附10g,白檀香510g,桂枝36g(或肉桂23g,后下),吴茱萸l3g。如值气候骤冷,头痛、畏寒,兼外寒者,可酌加紫苏叶或苏梗、生姜、白芷、防风等;如兼胸痹气窒,或泛涎水,酌加姜半夏、蔻仁、炒薤白等;脘痛甚者酌加甘松、荜茇、沉香等。

4)郁热

多见于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的病程中。一般可见如胃脘痛具有烧灼感,嘈热,口干,或口臭、口疮,牙龈肿痛,进食热的饮食则胃中烧灼感更明显,大便干或秘结。兼有脘痛及胁,嗳气频多,性躁善郁,脉弦小数者,属肝胃不和,气滞化热()。舌质红,食少形瘦,胃阴不足者,多由阴虚生热。气滞久而化热,可酌加丹皮、山栀、象贝母、黄芩、蒲公英、左金丸等清泄肝胃郁热;阴虚郁热较著者,酌加蒲公英、石见穿、黄芩、知母、山栀等。

    胃中郁热的患者,虽具有上述症状,但是胃脘部一般都喜温暖而怕寒冷,临床几乎没有一个病人在冬寒时令,喜欢解上衣使胃部吹冷风而觉舒服的。此乃由于中宫胃腑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腐熟水谷,脘部体表温度降低,有碍腐熟功能。因此,有时易被误诊为“胃寒证”,临证之际,尤当慎重。

5)食滞

病程中因饮食不当,食滞中宫,使胃痛、痞胀等症发作或加重,食欲不振,甚则不欲食,舌有腻苔或薄腻苔。胃中食滞兼寒者舌苔白腻,食滞兼热者舌苔黄腻。大便不畅或秘结。治法以消食和胃。常用药如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陈皮等。脘腹胀痛明显者,加莱菔子、槟榔、枳实等,大便不通,酌加芒硝、生大黄,但这些均只可短时用之,免伤脾胃;食滞夹湿者,加制川朴、法半夏等;兼胃热者加黄连、黄芩等;瓜果所伤,加肉桂、丁香或七香饼(《临证指南医案》方:丁香、香附、甘松、砂仁、广皮、莪术、益智仁)等;伤于酒者,酌加葛花、枳椇子、砂仁、蔻仁等;因食油脂食品或乳制品过多者,重用山楂;甜味食品所伤,加佩兰、干姜、茯苓等;心下痞胀疼痛,按之不适,还可用皮硝(或芒硝)30g,布包敷腹(脐或脘痛处)。在此期间,原属中虚气滞者,不可再用参芪等滞气之品。

3 腹部切诊,有助辨证

本病主症为胃脘部疼痛或痞胀,故腹部切诊甚为重要,对确定其病位、病机性质和证候非常有帮助。据徐老经验,腹部切诊对辨证可供参考,主要有:①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大多数属于实证为主。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每以血瘀为多。②胃中有食滞,上中下脘均可有压痛。③中脘与右梁门压痛,以中虚气滞占多。④自诉胃痛,按上腹无明显痛点者,以肝胃不和为多,病情一般较轻浅。按诊时均诉不适,有胀满之感而无压痛者,以湿阻气滞为多。⑤胃脘各部轻度压痛,在右胁下亦有压痛,以气滞而与肝(胆)有关,肝(胆)胃同病。胃脘无压痛,惟有右胁下、不容等部有压痛,病位主要在肝(胆)。⑥以两手中指在两侧梁门、天枢外侧交互用力按击腹部,随按随起,侧耳闻得内有辘辘声响者,常为胃中有痰饮,严重者应考虑幽门有血瘀停阻(如应考虑有无癌变可能)。

4 重视调摄,心理疏导

部分患者为体检发现CAG伴肠化或异型增生,临床症状不著,年龄偏大,舌上无腻苔,确属无证可辨者,考虑其病机可能由于中焦脾胃气血不调,阳气不振,气血有不同程度瘀滞。总以气虚与血瘀是导致胃粘膜病损的主要病理因素,可以参照上述第一类主证——中虚气滞证的治法方药,也可运用如下“便方”调治。黄芪10g,当归10g,丹参10g,石见穿15g(或仙鹤草15g),橘皮6g,红枣5个。煎服代茶,每日1剂,2次分服。黄芪口服液10ml,每日23次,餐前12小时服。并以石见穿(或仙鹤草)15g,纱布袋装,开水闷泡代茶饮服,每日1剂。

另外,平时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根据四时季节寒温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尤其要重视胃脘部的保暖。饮食方面,勿太烫以免灼伤胃、咽粘膜,勿太冷以免寒凝气滞,宜进食易于消化的食品,进食宜慢,勿食辛辣、香料(辛温的调料),勿饮白酒,少油脂肥腻,勿过甜、过咸。

此外,目前临床上有许多医生,一遇CAG,即告知患者有癌变可能,常常使得患者心中恐惧,甚则夜不能寐,其实,现代研究证实,紧张的情绪比CAG本身危害更大,更易患肿瘤。因此,医者切忌“草木皆兵”,而应耐心与患者说明、解释,切勿让病者日夜“恐癌”,控制并防止情志因素对疾病的不良作用。即使是大肠型上皮化生,中度异型增生,也应一面治疗,一面根据病人具体症情、体质,及时复查观察,宽慰病人,嘱其注意按时服药,调节生活起居。近年来,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而使病理检验改善或显著改善者不在少数,医者应树立信心,勤思考,勤学习,勤实践,认真研究,努力提高治效。再次,CAG毕竟是临床难治性疾病,肠化、异型增生属癌前病变,因此,治疗过程中,仍当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胃镜,以早期发现癌变之可能。

5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男,34岁,工人。初诊日期:1993623

    主诉:4年来上腹痛时作,近4个月来加重。

    病史:患者起病已4年,上腹胃脘部疼痛,不时发作,近4个月来频发加重。食后痛甚,呈胀痛、隐痛,嗳气则舒,不泛酸。有时脘痛不著而痞胀殊甚,以致进食减少,神倦乏力。大便日行,无黑便史。诱发脘痛之因与受凉、情志不畅有关。近查胃镜,诊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H.pylori阳性。3个月来,曾服雷尼替丁、铋剂等药,并又曾服中药汤剂、成药,症状未见改善,脘痛仍发作。近旬日来,每日胃痛,且心下上腹痞胀,不知饥,不思食,常觉口干,欲饮水。神倦、乏力,活动后心悸。夜间胃中嘈热,寝寐不安。舌质微红少津,舌苔甚薄,诊脉细弦。上腹按之不适,下脘轻度压痛。

临床分析:本例诊断为胃脘痛,且有痞胀之症,痛位固定,久痛入络,胃中气滞血瘀。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其中中药大多用理气辛燥之品,兼服理气、补气之中成药。再加西药具有抑制H+受体作用。渐觉嘈热、口干,舌质微红少津,可见胃阴渐形不足,阴虚郁热内生,胃中失濡,使气滞血瘀未获改善,故疼痛与痞胀反而增重。脘痛较著,必有气滞。然若胃阴渐亏,胃中之气,散而不收,不得再用破气、或过用辛燥理气。应于养胃阴、泄郁热之中,佐用酸甘药物,敛气和阴,使胃阴来复,气机得畅,气阴得濡,庶可获效。至于治气之中可配加行瘀,气行血行,则通则不痛,亦属一般常理。

    处方:炒白芍25g,乌梅15g,生甘草5g,川百合25g,麦冬15g,川石斛10g,青皮5g,陈皮5g,木瓜10g,五灵脂10g,丹参10g,酸枣仁15g,谷芽30g,麦芽30g。每日1剂,2次煎服。另用延胡索粉lg,白芍粉1g,甘草粉05g13次,温开水送服(其中1次为临睡前服)

    上方服5剂,胃脘痞胀疼痛减轻,并有饥饿感,进食有所增加。药服10剂时,夜间嘈热、口干等症相继改善。停服粉剂,单服汤剂l0日,诸症俱安。以后间断服药1月余,症状偶有发作,但甚轻微。再1月后,宿疾逐渐向愈。随访半年,能维持疗效。复查胃镜,萎缩性病变由原来中度转为轻度,肠上皮化生呈灶性,H.pylori阴性。

Copyright 2012-2021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 reserved 江苏省中医院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55号    联系电话:025-86618472、86518612、86617141-20300/20130
技术支持:南京长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5011462号-1     江苏省互联网医院认证